返回首页 | 会员中心 | 会员服务 | 刊登广告 | 本站动态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登录名:
密 码  
 首页 > 新闻聚焦 > 详细内容  
 
 
七夕:一个有诗意的节日 才能触及人们精神深处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8-8-18 9:28:24
 
      七夕又至,如今这个节日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就是中国版“情人节”。这种印象没错,“七夕”当然是和爱情有关的。
  
  “牛郎织女”的传说如何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七夕”起源,并不一开始就是个爱情故事,而是古人在走近科学的时候,发现的天文奥秘。初秋之夜,仰望夜空,古人发现在银河两端,各有一颗星:织女星位于银河之西的天琴座中,牵牛星则位于天河之东的天鹰座内,和织女星遥遥相对。两颗星难以相聚,于是被附会成了自古以来、人人有感而发的爱情悲剧。
  
  大概在东汉末,有一首古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的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两颗星已经化身为人,碰不到面,于是就以泪洗面。然后,就变成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时殷芸在《小说》里记载了这个故事: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大致的轮廓已经出来了:牛郎织女,各在天涯,一年一聚。
  
  顾颉刚先生有个观点——“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即一个原型故事,然后一层一层、一代一代的“添油加醋”,变成了今天的模样。这个思路在神话领域也适用,从星宿的观察现象,再拟人,再出现故事情节,再到“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的节日敲定,再到鹊桥、七仙女的细节添加等等,通过不断的层叠堆积,最后成了一个曲折离奇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自古文人多情圣 七夕诗可编“诗三百”
  
  于是,七夕浓缩成了一个经典故事,也成了古诗的经典题材。
  
  据蔡镇楚先生的《宋词文化学研究》统计,七夕诗蔚为大观:
  
  据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录,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下至唐,七夕诗有 24 位作者 25 首作品;《全唐诗》以七夕为题者,有 54 位作者 82 首诗(无题者未计入内);《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者有 62 位作者 108 首词,若计入无题者,则在 300 首以上。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就写了一段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七夕誓言: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李、杨二人在七夕宣誓爱情,大概是唐朝人尽皆知的掌故。李商隐在《马嵬》一诗中调侃:“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当年在七夕时笑牛郎织女不能相会,又那想得到后来的马嵬之变呢?
  
  如果说李、杨二人笑牛郎织女,其实还有人羡慕牛郎织女。比如杜牧的《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里就写了一个女子,在秋意渐起的七夕夜晚,看着牵牛织女。虽然没写她在想什么,恰恰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她应当在羡慕牵牛织女,虽然分离,尚且可以一年一会,然而自己,恐怕一年一会的机会都没有。
  
  说起七夕,也有做翻案文章的,认为这谈不上悲剧,比如宋代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一反悲苦之情,认为爱情“质量”比“时间”更重要,倘若感情不谐,一天一天苦捱着又有什么意思,倒不如短暂相逢来的快乐。
  
  七夕之际吟咏爱情,以上几首只是代表。翻开中国诗词,浪漫随处可见。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也是“劳动节”
  
  从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演化,慢慢的七夕就有了“乞巧”的意思,女孩子祈祷自己心灵手巧,手艺进步。
  
  据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当时风俗云: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巧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七夕,从爱情的吟咏,变成了手艺的乞巧,进而演化出了游戏、欢会的节日内容。
  
  七夕的劳动内涵,同样进入了诗人的笔调。如唐代林杰的《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刻画了七夕节日的风俗,即穿针乞巧。能看出来,七夕在唐代已经是广受欢迎的节日,以至于“穿尽红丝几万条”。
  
  晚唐诗人罗隐有一首《七夕》,意思格外有趣:
  
  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唯恐曙光催。时人休用金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
  
  诗把乞巧的重任安在了牛郎织女身上,同时认为他们一年一会,在这一天忙着相聚,生怕天亮再度分离,又哪有时间给人间的百姓送巧呢,大家还是收拾收拾洗洗睡吧。
  
  当然,诗里的“劳动节”,同样也有唱反调的,比如宋代杨朴的《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这是诗人在“偷换概念”,他把女孩们“手巧”偷换成了“工于心计”,认为人间“巧”已经够多了,还去乞巧干什么呢?诗人在节日里唱唱反调,发发惊人之言可以理解,毕竟乞巧的题材千百年来写了无数遍,当然也翻出新意。由此乞巧也就脱离了七夕的本意,带有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变成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想在一篇文章里,把七夕的诗词梳理通透,其实分量是不够的。这也体现了七夕本身的丰富内涵,我们今天只把它理解为“情人节”,其实是窄化了它。它是包括爱情、劳动、游戏、祈祷在内的“节日综合体”,它既有文本基础,也有诗意阐发,还有仪式规范。
  
  当然,今天我们想全面重现七夕的种种仪式,完全复原它的面貌,已经失去了它的时代条件。但它的精神其实也流传到了现在,诸如对爱情的信念,对生活的企盼,对文化的接续。
  
  在七夕这天,除了商业营销塑造种种当代“仪式”之外,也不妨开卷读诗,感受了一下文化绵延的诗意。其实,一个有诗意的节日,才是有生命力的节日,才是能触及人们精神深处的节日。
 
 
 
 相关链接
 
 
 
 
 
 
 
 
 
 
 
 
 
 
 推荐新闻  
聚合文创资源 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推动
这些考古发现凭啥入选“全国十大”
预计今年网红产业产值近580亿 超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德国全民阅读扫描:书中自有强国之路
故宫文创为啥火:公众需求为导向 文
文创产品≠“杯子+图案”
杭州一书店设立住宿空间 尝试靠床位
文化部公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聚焦:全球****室内主题乐园将在迪拜
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在台北
东亚文化甬城结彩 非遗竞艳共谋发展
产业关注:让动漫会展成为产业新消费
 
 新闻排行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
宣传部长座谈会 加快上海文化事业文
九部委发布指导意见 金融支持文化产
临安市政府会议审议扶持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要闻:文化部“三大工程”支援新
文化焦点:福建出台实施意见加强廉政
上海行业协会规范网游产业 正制定地
美国经验:创意产业投资需平衡
汉字还可以这么写
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近
印度电子商务网站LetsBuy融资
文化创意产业:环首都产业园机遇与挑
表情图章
 
 
  友情连接: 桌面城市  中国文化网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中国城市文化网  青岛教育点评网  青岛文海动漫  弘基系列创意园区  嘉兴创意产业中心  中关村创意产业网  天津创意产业网  创意设计  澳大利亚设计网  国际设计中心  李明书画艺术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