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考古发现凭啥入选“全国十大”
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经过激烈角逐,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以时代早晚为序)从20个入围终评的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十大新发现。
招果洞遗址: 发现我国最早磨制石器
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2016—2020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了5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遗址堆积厚约8米,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遗迹、遗物非常丰富,遗址内发现了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
考古人员介绍,在招果洞遗址距今早于1.2万年的地层中,发现1件通体磨光石器,刃部沾有大量赭石粉末,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为探讨磨制石器的起源和功用提供了新证据。
井头山遗址: 告诉你先民如何利用海洋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2013年被发现,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750平方米。
该遗址文化堆积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堆积厚达2米多,分为12小层,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
专家认为,井头山遗址的发掘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为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沿海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独特案例,为今后探索发现中国沿海8000年前乃至更早的遗址指明了方向。
双槐树遗址: 补上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材料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
经初步研究,该遗址文化遗存可分为五期七段。第一期为裴李岗文化时期;第二期相当于大河村二期偏晚阶段;第三期相当于大河村三期;第四期相当于大河村四期,可分为三段;第五期相当于大河村五期。
据介绍,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东边为虎牢关,西边为黑石关,南边为嵩山,北边为黄河,周边分布有青台、汪沟、西山、苏羊、土门、妯娌等诸多聚落,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聚落群。
专家认为,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的核心聚落。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聚落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时庄遗址: 夏代早期的“天下粮仓”
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北临太康县。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据介绍,考古人员在面积约56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的外围发现有宽浅的围沟,宽度超过30米。已发掘的285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29座罕见的仓储遗迹,分布集中,形制多样。这些仓储设施建造时大多先平整垫高地面,然后以土坯建造土墩或墙体,外侧涂抹细泥。
考古工作表明,该遗址经历了从早期兼具仓储和居住功能,到中期功能专一的粮仓城,再到晚期废弃的过程。从出土陶器反映的时代特征看,大致相当于嵩山地区的“新砦期”阶段。系列碳十四样品测年数据显示,上述遗存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早期纪年。
专家指出,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徐阳墓地: 见证中原民族变迁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徐阳墓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伊河支流顺阳河自西向东穿过墓地。
城址位于墓地西约1公里,隶属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据《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为两汉时期陆浑县县治所在。考古发掘表明,残存城墙始建年代不早于汉武帝时期,约在东汉末年废弃,城墙之下发现东周时期灰坑、窖穴等遗存。
专家指出,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其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先进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5000年有容乃大、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实证。
桑达隆果墓地: 探寻西藏西部早期社会结构
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沟沟口,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海拔3700米,地势北高南低,属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地带。
墓地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以桑达沟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出土器物丰富,有陶器、铜器、木器、扣器、石器、铁器、草编器、纺织物、金面饰、金挂饰、料珠、动物骨骼、人骨、木棺等。
经碳十四测年得知,桑达隆果墓地的使用年代为公元前366—668年,时间长达1000年。专家指出,桑达隆果墓地墓葬分布密集、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大量的出土器物,呈现出西藏西部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为探讨当时社会结构、生业模式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土山二号墓: 证实东汉诸侯王夫妻合葬
土山汉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区云龙山北麓,共发现三座墓葬,《水经注》等记载为“亚父冢”,俗称范增墓。
据介绍,土山二号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整个墓葬大规模使用石料、木料和土方。共用石4200多块,近1000立方米,大部分石材形制规整、打磨精细,石材上的“官工”姓名超过180人,初步研究判断石料来源于多处采石场。木材主要作为封门墙、墓壁顶部施工平台、横梁、地板等。经鉴定,材质大多为柏木和杉木。
专家认为,该项考古工作有助于厘清东汉早期诸侯王陵墓的营建过程、建筑结构及建造方法等诸多问题。同时,证实东汉诸侯王与王后并穴合葬的形式,并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东汉诸侯王彩绘漆棺,明确东汉诸侯王(后)使用双层套棺的棺椁制度。
少陵原十六国大墓:讲述民族融合背后故事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位于西安市南郊少陵原之上。少陵原,是西安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处于浐河以西、潏河以东。
2019—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少陵原区域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了3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编号焦村M25、M26,中兆村M100,出土共计278件随葬器物以及土雕建筑、壁画。
专家指出,此次发掘的3座墓葬,尤其是焦村M25与中兆村M100不论从整体形制、布局到随葬器物既有显著的中原传统汉文化特点,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资料;体现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2018血渭一号墓: 揭示丝绸之路重要干线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
2018年热水墓群被盗事件震惊全国,涉案文物达到646件。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针对被盗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将其编号为“2018血渭一号墓”。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采用全站仪、无人机等技术手段,以及树木年轮、三维建模、动植物考古、DNA、金相分析等检测鉴定方法,全面、翔实、准确地记录和提取相关信息。
在2018血渭一号墓中,发现了大量的丝织物,有中亚风格的,也有中原风格的。这些残损的碎布料,记录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线路——青海道的隐秘历史。
磨盘村山城遗址: 东夏国南京城故址
磨盘村山城,原名城子山山城,坐落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根据城内采集到的“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等带文字遗物,学界普遍认为该城应为东夏国时期城址。
2013—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8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6405平方米,共清理城门3座,角楼1座,解剖墙体6段,发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排水沟渠、灰坑等遗迹近80个,出土各类遗物5000余件。
考古人员介绍,通过发掘,确认该城晚期为金元之际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南京城故址,早期或与大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国之城有关。 |